东湖评论:打破“年龄的束缚”,为更多“人才
- 编辑:admin -东湖评论:打破“年龄的束缚”,为更多“人才
近日,202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成绩公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申请年龄上限由35周岁调整为38周岁,新生硕士、博士生则放宽至43周岁。这一重要的政策变化绝非简单的数字调整,而是跨越困扰职场多年的“35年门槛”的重大进步。这是构建高质量充分就业市场、满足社会公平诉求的重要一步。 “35岁焦虑”曾经是很多上班族心中难以言表的担忧。这个年龄段的人承受着事业晋升和家庭责任的双重压力,人生中往往处于“上老下幼”的阶段,但在职场上却常常遇到一个无形的上限,叫做“年龄”。 这项举措的背后是国家特里对人力资源开发规律的深刻认识及其实践推广。由于人口变化和“延迟退休”政策的推动,劳动者职业生涯的整体延长已成为必然趋势。 38岁左右的人正处于经验、技能和精力融为一体的“黄金年龄”。这批“中生代”人才库在公共服务、基层治理、技术研发等领域具有独特价值。他们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资质,而且还拥有多年的判断、协作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经验。有句话说:“姜老了还是热的”。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验而变化的深层价值观变得越来越明显。从现实需求出发,放宽国家考试年龄限制,不仅符合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国家战略,也有效满足了社会各界的期望,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潜力”指明了积极方向。 更重要的是,这一变化将有利于人才评价体系回归“以能力为本”。事实证明。过去,单纯以年龄来划定界限,不仅浪费人力资源,还会在无意中加剧职场对年龄的担忧。如今,国家考试已经摆脱了这些限制,成为整个社会的新标准,选拔重点是个人能力与岗位要求的匹配。有句话说:“树要十年,人要一百年”。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能轻易地因为一个人的年龄而否定他的价值吗?通过这些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人力资源没有保质期”的观念正在逐渐深入人心,也更加包容。合理多样的工作环境正在形成。 然而,突破极限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政策的放松在提供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入学考试竞争加剧、部分企业存在隐性歧视、老员工晋升培训遇到障碍等。突破35年的限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除了优化考试设计、完善以能力为核心的考核机制外,政府部门还应:完善禁止年龄歧视的规定,构建牢固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网络。企业应转变用人观念,注重不同年龄段员工利益互补,促进代际合作。特别重要的是培育一个包容性的实验室环境,使所有工作人员都能意识到平等对待,确保良好的政策能够为所有求职者带来真正的好处。 国考突破年龄限制,就像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一样。预计这股热潮将渗透到各个领域,人才选拔将再次变得真正称职。当衡量人的标准是知识和才华而不是出生年份时,我们将创造更加合理、包容的工作环境,让每一个努力的人都能发光发热。 来源:京中网(湖北日报) 作者:刘小龙(武汉市洪山区党委组织部新声队) 编辑:沉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