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快车

- 编辑:admin -

东湖快车

贵州省某村庄超市内的场景。 (图/新华社)湖北日报评论员张双双近日发表首份《全国文体活动有“村名”报道》。报告显示,全国以村庄命名的活动有24种。去年,全国农村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过220万场,农民参与率超过70%。这些从田野里涌现出来的“镇名”,各有特色。它以生动的姿态,将寻常之美与乡村之美交织在一起,成为观察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窗口。没有标准的模板,只有因地制宜的原创想法。榕江的“超级村”奖品是年糕和腊肉,台江的“超级村”则以年糕和腊肉为奖品。 《戏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搬上舞台,三都的《村马》影片讲述了跑步者穿越苗寨山水的故事。这些活动有一种朴实的感觉,村民的思想隐藏在那里。这些并不是刻意打造的网红IP,而是日常爱情的自然表达。类似于贵州的T村,将苗鸟服饰融入现代剪裁,以及福建长乐的游神民俗,融合了福建长乐的游神民俗。傩戏脸谱加入街头潮流,每个“村名”都能唱、能演、能比,村里的历史和村民的感情,让不同地域的乡村魅力熠熠生辉,让多方位的价值观共生共荣。经济层面,“农、文、体、图”一体化创收显着,去年超2200元。“圈”活动产生经济效应130.9亿元,期间累计创收130.9亿元。“十四五”期间预计突破436.1亿元。 “乡村超市”推介附近民宿,“乡村厨师”盘活当地特色菜,“乡村马”盘活乡村旅游,“活动潮流”打造促进“经济活动”的良性循环。 “村名”是凝聚地域的纽带,从活动筹备到活动组织,从文化受众到活动主角,村民在民俗的传承与创新中重拾文化信任,诠释“美与共享”的深刻内涵,获得物质财富,共鸣精神财富。拒绝套用农村和城市体育的CU活动模式,始终立足本土文化,不是千村万户统一设计,而是各村借鉴自己的民俗风情、山水人文,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丽文化繁荣,重构农民角色并允许农村地区转型。把乡村振兴的“大众”转变为文化实践的主体,让他们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人、治理创新的主角,不仅振兴了乡村经济,也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本”、“协同发展”的理念,“乡村品牌”文化浪潮正在全国蔓延。 “乡村画”,随着“乡村品牌”的不断拓展,有的还打造了“乡村酿造”品鉴节。在价值链上,更多的城镇将找到自己的发展密码,“各享其美,共享共美”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方案将更加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