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五五”关键词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
- 编辑:admin -解读“十五五”关键词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
央视贵阳新闻11月10日讯(记者阮晓琳)在贵阳市青岩古镇游客服务中心,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先生在“AI游贵州”小程序中表达了自己的旅游需求。 AI数字导游即时创建了包含无障碍路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的行程,还提供实时天气预报和公交出行信息。服务,是中国首个省级旅游AI智能代理,也是贵州文旅场景智能服务的门户。与此同时,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AI巡检系统,利用无人机航拍和红外侦察,自动标记珍稀动植物踪迹,将人类巡检效率提高数十倍。
“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具有创新活力和市场潜力。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5000家,全国专门从事人工智能的企业和新“小巨人”企业超过400家。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实施,国家正在形成“奠定算力基础、突破阶段”的融合发展格局。
“人工智能+”这个曾经的科技热词,如今已被列入国家“十五五”规划的主要议程,以“赋能千行万业,培育新产能”为核心方向。这一定位标志着“人工智能+”从分布式行业试点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系统设计,成为推动人工智能+的重要驱动力。g 数字化转型,重构全球产业竞争环境。
为何“人工智能+”引领产业转型接入点?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成为推动变革的根本动力。”贵州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军认为,从技术上讲,大模型等进步使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显着降低了应用门槛。从经济角度来看,可以有效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开辟新的业态和模式。从行业层面来看,它的“+”价值在于与从制造到医疗的数千个行业紧密结合,引发跨行业的范式革命。
张拥军表示,中国的“人工智能+”行动建议,再加上资本和生态的繁荣,构成了强大的推动力。因此,它集技术革命、经济包容性和产业渗透于一体,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今产业成熟度的核心驱动力。
“人工智能+”能够改善哪些行业场景?
“人工智能+”作为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已在贵州省多个领域大规模应用,展现出渗透更多行业的潜力。作为全国首个全国性大数据综合实验区,贵州市在重点领域应用生态建设成效显着,率先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体系。
在农业领域,人工智能正在融入种植养殖全链条,实现茶叶等品类的数字化管理和病虫害智能预警。种植园、水田、果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在教育领域,打造全球智慧教育生态圈,高校打造人工智能助教、智慧课程生态圈。在基础教育阶段,推出AI教研助手和定制操作系统,实现“千人千面”。 “教育创新和校园季。在交通、能源领域,推动无人驾驶公交车测试、能源系统智能监控,为基础设施打下坚实的智能化基础。”
截至目前,贵州省已在工业、旅游、农业、乡村治理等24个主要产业领域开发了近百个大型示范应用场景。依托全省超级计算中心、智能计算集群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加强技术攻关,加快大数据资源省向人工智能应用强省迈进,打造西部地区数字化转型“贵州样本”。
“人工智能+”将如何实现?
“目前这里聚集了1413家企业,工业产值大幅增长。贵阳贵安可以完成从算力服务到大规模产业模式落地的全链条服务。”贵阳大数据科创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贵州省实施“人工智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先行条件。贵阳、贵安是国家综合计算机网络的国家核心节点。智能计算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形成从计算基础设施到完整产业链结构,为工业应用提供数据服务。随着贵安超级计算中心、“东数西算”产业集群等关键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由778家数字企业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壮大,多个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2024年,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为黔中地区“人工智能+”发展勾勒出清晰路径。
2025年,贵州省将完成智能计算基础设施骨干设计,率先建立数据元流通机制,计算能力规模达到150Eflops,人工智能产业核心规模达到240亿元,培育10个以上行业优质数据集。到2027年,全省计算产能规模将超过210 Fflops,国家智能计算能力跻身全国前列,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350亿元,在12个以上行业打造500个以上大规模模型应用场景。
同时,贵州市正在充分发挥贵阳贵安国家算力中心、贵阳大数据科技创新城的产业载体作用。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版图,聚焦智能计算服务、大产业模型和智能终端三大方向,强化国家计算能力适配,持续做大做强链条,着力提升产业研发和应用水平,加快“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赋权o 千千万万个行业的“智慧”与“品质”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通用技术和战略手段,“人工智能+”将通过与万千行业深度融合,释放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的综合价值,优化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最终重构产业生态和价值创造逻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动力。
张勇军表示,“计算设施+创新平台+应用场景”的良性循环一旦形成,将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创新和落地提供沃土。结合过去的成功案例表明,只有坚持采用才能有所作为。只有通过牵引、系统设计、区域优势,才能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千行百业带来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