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大风大浪中的中国韧性
- 编辑:admin -书写大风大浪中的中国韧性
编者注
中国共产党第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 “十四五”期间,湖北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指引下,听从指挥、感恩前行,全力抗击疫情、稳定经济、应对形势、开辟新局面,加快打造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中心。他开始了一条充满活力的上升轨迹,“恢复、稳定、回到正轨,把事情变得更好,为突破和整体进步建立动力”。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和中部地区领先地位。即日起,湖北日报将推出系列回顾报道,系统回顾湖北非凡征程的实践与启示将激励全省汇聚伟大力量,“奋勇拼搏、立足立足、谱写新篇章”,踏上“十五五”新征程,再创辉煌。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慧敏 刘宇
经济总量稳定在4万亿,突破5万亿,达到6万亿。一条充满活力的向上发展曲线,描绘了“十四五”期间晶珠的成长势头。
过去的五年很特别。尽管受到疫情严重影响,湖北省仍实现年均经济增速7.1%,连续三年保持中部地区第一,在中部地区经济总量比重从“十三五”末的19.5%提高到2024年的20.9%。“这个地方经得起大风大浪,未来更加光明。”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吴谦考察湖北,全力支持湖北新发展。今年上半年,湖北GDP增长6.2%,主要经济指标继续领先主要省份和中部地区,湖北在全国的地位更加凸显。
经济总量增长了三级,这里可以经受住风暴。
一艘满载汽车的货轮在长江武汉河段航行。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薛婷供图)
健康向上的发展曲线从何而来?时间回到5年前。 “我们能够彻底战胜疫情,浴火重生,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成就。也许吧。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北考察,对湖北省“十四五”规划进展注入了极大信心,对“三定”寄予殷切希望。
当时,湖北省正从疫情中恢复过来一季度GDP下降39.2%。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湖北省不断推进“六稳”“六保”,克服困难、砥砺前行,渡过难关,成功迈向4万亿。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湖北省经济复苏并达到一定水平。同年经济增长率为12.9%,总量达到5万亿美元水平。
即使在摆脱了与传染病作斗争的最黑暗时期之后,缓慢和不可预见的参与者所带来的挑战仍然很重要。在湖北发展的关键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将于2022年6月再次考察湖北,强调“要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全球首个美国造血产业化基地投产,首台“中国制造”核心部件晶圆激光切割设备下线投产、全国首条自动驾驶公交线路成功运营……在一系列“第一”、“前沿”技术创新引领下,湖北省实现强势复苏回归线路主线,地区GDP增长五倍多。这一增速在1万亿元经济规模的主要省份中是最高的。
进入2024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中国经济之船正在开启重要的新航程。今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第六次考察湖北,对湖北提出了更高的地位、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即力争率先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崛起重要战略轴。努力谱写湖北中国式现代化篇章。
为提标杆,湖北省以“聚焦实施七大战略、全面提升七大能力”为行动指南,凝聚发展强大合力,呼唤“立足点建设”整体责任。 2024年,湖北省经济总量将突破6万亿,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标。今年上半年增长6.2%,在中部地区全国排名第三,排名第一。湖北省对此回应称:“经济部有勇气主动出击。”
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实现质的有效提升。
武汉蓝图汽车总装工厂智能生产线钢结构线水平和垂直排列。 (图片提供:湖北日报全媒体于记者)
“十四五”期间,湖北省经济总量增长三个层次。这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而是新的起点、更高水平的增长、开创的新局面。
湖北省正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以“1个国家实验室+8个重大科学装置+10个湖北研究院+163个国家创新平台+525个新型研发机构”为基础的科技能源矩阵正在加速实现,破世界纪录的71.36特斯拉平面脉冲磁场、高性能自动驾驶等多项创新成果正在陆续产出7 纳米。填补日本、世界空白的芯片d首创旋转式心肌切割技术...
从脑机接口到量子产业,从高端芯片到人工智能,一大批前沿技术正快速从湖北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重塑湖北产业格局。
去年9月,岚图汽车展现出良好势头,交出了“一流成绩单”,单月交付15224辆,同比增长52%,交付量连续第7个月突破万辆。
这种优越的业绩源于公司的“智能制造”实践。在这里,5G、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度运用,不仅可以实现四类车型的混线生产,还可以灵活满足数万种配置的柔性制造需求。平均每 118 秒就有一辆高质量车辆离开生产线。
考虑兰兹岛作为一个缩影,湖北整个工业正在迈向更高、新的水平。全球领先的3D五轴激光加工机实现量产,全球首台临床用全数字化PET实现产业化。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9.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30%。目前该州有19个千亿级产业。今年,五大支柱产业有望达到1万亿元水平,六大优势产业有望突破5000亿水平。
在多项指标令人鼓舞的改善中,“下降”的数字也表明发展模式发生质变,国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1.8%。发电量每年足以为30,000个家庭供电,GEM将把废旧电池“回收”成新材料。目前,我省绿色工厂产值几乎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其中全国有绿色工厂268家。
屡创新突破,前景更加光明。
在随州博物馆,曾侯乙的钟与人形机器人实现了跨界合奏。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文 提供)
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加大,湖北经济增长从何而来?答案离不开“新”字。
开辟新路径,构筑新优势。国庆期间,随州博物馆迎来了一位“新员工”:光子机器人。除了能够解说、演奏古乐之外,未来还可以升级AR投影功能,使用智能眼镜让游客“沉浸”在曾侯乙墓发掘现场。这是湖北新轨迹的一个缩影。
目前,湖北省已集聚仿人机器人领域90余家核心企业和近千家相关企业,实现31个主要零部件全链条覆盖。湖北省依托雄厚的光电产业基础,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独特的特色和巨大的优势。武汉作为国家人工智能试验区、先导区,近三年产业年均增速超过30%。到2024年,规模将突破700亿元,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加速崛起,成为国家人工智能“第四极”。
区域合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运河上的江黄-江西”、“铁路上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跨江三角洲”“科技创新链三角区”和“产业链都市圈”加速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朋友圈”已拓展至4个省会城市和12个观察城市。
国家布局也得到优化。武汉、襄阳、宜昌“金三角”齐头并进。武汉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宜昌、襄阳市突破6000亿元,荆州、孝感、黄冈市突破3000亿元。 8个县市进入全国前100名。区域合作、城乡一体化、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中央经济注入新动力。专注于它的u湖北省凭借“中国”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正在重塑陆海空三大丝绸之路的枢纽优势,加速由九省线向九州线的转变。作为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花湖国际机场在短短三年内已开通国际航班48条。 2024年,花湖国际机场将完成货邮吞吐量102.5万吨,增速316%,位居全国第一,对全省外贸增长贡献23.7%。
目前,花湖国际机场的巨大运力正在成为一股强大的“磁力”。近三年来,机场周边已启动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25个。从半导体到智慧健康,从航空维修到纳米技术,高端机场产业生态系统正在从无到有、快速成型。花湖国际机场。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盛赞湖北的发展,他说:“每次来到这里,都能看到新的进步。”
湖北省以加快打造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立足点为己任,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迈向即将开启的“十五五”新征程。增强创新动力,加快经济朝着更加可持续、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肩负起经济重点部委的责任,努力谱写湖北省中国式现代化的篇章。